津巴布韦作为世界第八大钻石产地,近年来吸引了多国投资者在这个南部非洲国家投资采矿。
不过,津巴布韦政府近日强制关停境内主要钻石矿企,要求这些企业合并后以政府为“大股东”。
此举波及来自南非、中国、俄罗斯、阿联酋等外国投资者总计数亿美元的投资。尽管津巴布韦政府给出“减少非法钻石交易”“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”等多个理由,但这一举措具体操作时的“简单粗暴”仍引发投资者对津巴布韦投资风险的疑虑。□许林贵 王悦(新华社供本报特稿)
武警荷枪实弹进矿区
津巴布韦的主要钻石产地位于东部临近莫桑比克边界的马兰吉地区。这一地区尽管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但2006年发现储量庞大的钻石矿,在国际上名声大噪。2010年以来,陆续有9家企业获得政府特许开采证,在马兰吉和附近的奇马尼马尼地区开采钻石。
2月22日,津巴布韦矿业部长沃尔特·奇达夸在首都哈拉雷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,在马兰吉和奇马尼马尼的钻石矿企均未能与政府续签开采证书,政府要求这些企业在90天内清理资产并从矿区撤出。
按照奇达夸的说法,政府早在2015年上半年就告知钻石矿企,政府有意将所有钻石矿企合并为一,由政府持50%股份,其他投资者分配剩下50%股份。此举旨在减少非法渠道钻石交易,增加政府税收,并引导外国投资者勘探并采掘深层钻石矿。
奇达夸说,遗憾的是,多个月来没有一家钻石矿企响应政府号召,导致政府决定不再与企业谈判,而是直接采取行动。
据知情者介绍,奇达夸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时,在400公里外的马兰吉,一批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开进矿区,解除钻石矿企雇佣的安保队伍,命令数百名矿区当地工人“回家待命”,要求任何人和物资进出矿区必须由矿业部批准。这一行动不仅直接“逼停”企业生产,还造成上至矿企管理层、下至矿工群体的混乱。
津巴布韦官方媒体《先驱报》报道称,由于人员庞大的钻石矿企安保队伍遭解散,加上监控摄像信号被掐断,武装警察进驻当晚发生了当地村民趁乱进矿区盗抢案件。尽管各企业的钻石都已封存,但村民还是盗走了企业的一些设备和耗材。
总统称不再相信私企
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,上述关停钻石矿企的举动就时间安排而言“颇有讲究”。
矿业部长奇达夸宣布关停矿企的日子,正是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92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。作为津巴布韦独立后的第一代领导人,穆加贝难忘殖民时期的屈辱,对外商在津巴布韦资源采掘业的投资向来有几分戒心。矿业部长在穆加贝生日之际宣布关停钻石矿企,被视为向这名津巴布韦传奇人物“献礼”。
穆加贝本人也在3月3日例行生日专访中,通过官方电视台给出关停钻石矿企的理由。
他说,自马兰吉钻石矿开采以来,钻石矿企据估计赚取了150亿美元,但津巴布韦政府的相关收益不足20亿美元,这让人有一种津巴布韦资源“遭掠夺”的感觉。
“在钻石开采领域,我们不再相信私营企业,必须由政府的企业来主导开采活动,”穆加贝说,“而且这些企业一直在做浅表层钻石开采,没有在勘探采掘深层钻石矿方面投资。”
不过,有分析人士认为,津巴布韦当前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,钻石矿业产量和税收贡献逐年下降,因而成为替罪羊。此外,执政党内部各派系就穆加贝接任者人选斗争进入白热化,风头正劲的一派想借打压与另一派关系紧密的钻石矿企,达到“封住对手钱袋子”的目的。
政企展开诉讼拉锯战
钻石采掘业投资庞大。此次关停风波中受影响的钻石矿企,大多是由外商出资金、技术和人员才得以运转的合资企业。
根据津巴布韦法律规定,打算从事采掘业的外国企业,必须与本地企业合资,由本地企业占过半股份,才能获得合法经营资格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绝大多数钻石矿企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依旧掌握在外方投资者手中。
看到多年的投资可能就此付诸东流,已有几家企业拿起法律武器,通过法庭诉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。
其中一家钻石矿企DMC负责人拉姆兹·马力克告诉媒体记者,津巴布韦政府强制关停企业明显违法。在续签特许开采权方面,政府作为证书签发方迟迟不作为,是导致所有钻石矿企无法成功续签的原因,而钻石矿企不应为政府的不作为埋单。
马力克说,政府强行合并9家企业的做法让人无法接受。一旦合并,原本盈利的企业将背上亏损企业的债务,外商原本拥有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也因股权稀释而丢失。这使投资吸引力大打折扣。
津巴布韦高等法院本周就其中一家企业的诉讼作出裁定,支持这家企业的请求,命令警察撤离矿区,给钻石矿企足够的时间清理资产。
不过,津巴布韦政府随后进行申诉,双方展开拉锯战,而警察依旧按兵不动。
当地一些分析人士预计,强行收回钻石矿的举动可能导致投资减少,反而不利津巴布韦政府增加收入。
津巴布韦劳动和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家普罗斯珀·奇塔巴拉说:“这一举动将带给投资者疑虑,让他们不安……不能就这样决定‘我们要接管’。这降低了津巴布韦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。”